發表文章

《伊甸園東》給撒玲娜

圖片
  「他們預料的是洋涇濱,而且也要聽洋涇濱,若是我講英文,他們是不聽的,於是他們就聽不懂。」 中國移民第二代阿李這麼告訴愛爾蘭移民山姆,就在1960年代出版的小說裡。

《絕望者之歌》 底層向上

圖片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如此寫道。但在《絕望者之歌》裡,我看見許多不幸家庭的相似之處,超越國界,也超越膚色。

《使女的故事》無名子宮

圖片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她不是科幻小說。」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

《黃色臉孔》多元還是行銷

圖片
   在《巴別塔學院》之後,我回來讀了匡靈秀的另一本小說《黃色面孔》。

《魚眼》層層謎團的偵探小說

圖片
   在我讀過的幾本薛西斯的小說裡,這本書是最「厚重」的。

《先知之歌》反烏托邦預言

圖片
  世界不斷在某些地方一次又一次的結束,但在其他地方卻仍然繼續延續,世界漠視總是一個地方事件,他來到你的國度,造訪你的城鎮,敲響你家的門扉,對他人而言,這僅是一記迢遙的警鐘,僅是一則短暫的新聞報導,僅是已成為傳說的前塵回聲。(第九章)

《世界的辭彙是森林》來自過去的批判

圖片
 《世界的辭彙是森林》來自過去的批判   對一個故事而言,文學性或藝術價值或許非常重要,但對於一個受難的星球、種族、文化、性別或群體而言,他們唯一的問題只在於喊的還不夠響亮。(導讀)

《巴別塔學院》尋找亞當語

圖片
    安東尼一生有多少時間都在小心翼翼將自己翻譯給白人理解(第二十三章)

《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歷史的縫隙

圖片
  前陣子的的康瑞颱風令人印象深刻,但在1945年這年的颱風,卻是歷史上三叉山事件的罪魁禍首。

《請說國語》語言的復興與危機

圖片
    要讓這個語言活下來,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有人開口講。(第一部,第四章,雙語國家) 作者:   James Griffiths 譯者:   王翎 出版: 臉譜   如果是經歷過「掛狗牌」學校生活的長輩,在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時,大概會覺得無比熟悉,因為,這些曾發生在台灣母語使用者身上的事情,早在150多年前的威爾斯,就已上演。   而面臨這種困境的語言,當然不只有台灣母語和威爾斯語,在《請說國語》一書中,作者針對威爾斯、夏威夷、粵語這三種語言的興盛衰亡歷史做討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和民族自決、自我認知、文化傳承…..連結在一起,被殖民的族群,被壓制的不僅僅只是政治上的聲音,還得放棄自己祖先的故事和言語。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被英文取而代之,而堅持說粵語的民眾,則和港獨連結,一步一步的退讓自主權。語言是政治的,一直都是。   除了這三種語言,作者另外安排了插曲,介紹不同處境的語言,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阿非利卡語,它是殖民者荷語與當地語言的混血兒,它曾是當地統治者的語言,是地主與權貴的語言,在民族自決的浪潮與現代英語的強勢之下,阿非利卡語逐漸退下舞台。這個語言身兼(前)殖民強勢語言及(現代)衰敗語言,處境相當微妙。   雖然作者在《請說國語》中介紹了幾種不同的語言,從歷史、法律、政治、教育的角度去切入,內容囊括了許多資料,時間記載詳細,按著時間軸講述……但我個人在閱讀時卻沒辦法很快速地吸收——因為他敘述的方式讓人混亂,故事又講得不太好——你看得出來他努力過了,但顯然成效不佳。切入的角度和時代都是挑選過的,但閱讀起來就是比較難理解。以最一開頭的威爾斯語來說,看得出來他想從貶低威爾斯語的政策〈藍皮書〉開始講起,但當他選擇從制定〈藍皮書〉的委員切入的時候,卻沒有太多前提,如果你不是對這段歷史知悉的威爾斯人,會很難進入狀況,連帶影響這整個章節的閱讀體驗。在夏威夷語的章節也是一樣,看得出來他可能想以躺在病塌的國王來比喻夏威夷語的未來,但緊接著一長串的歷史、國王身材、政治、疫病的資訊把隱藏在故事背後的情緒給沖刷殆盡,儘管後頭兩三次提及寶希娃公主的決定影響了夏威夷的命運,卻無法引起我太多的共鳴。除此之外,每個章節的結尾也點突然,好像故事沒有說完,蠻可惜的。   就我個人而言,這本書越靠近現代的章節,就越好閱讀一點,後頭講述語言復興的章節都蠻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