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那麼寬》寬廣的展開
《邊界,那麼寬》是一本以男女愛戀為主體,平面展開的小說。
說是平面,是因為這本小說碰觸到的主題非常寬廣,從異國文化、原民文化到土地開發,甚至到男女性暴力的情節,每一點都可以深入討論,讓文字的情緒張牙舞爪,作者卻選擇抹平了大部分的的衝突場景,優點是這讓行文淡雅,更聚焦在角色的內心,缺點就是整體劇情缺乏一個明顯的推進力,讓這些豐富的主題成為主角們生活中的背景,我自己回想起來,會覺得這本小說沒有幾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場面。
盡管《邊界,那麼寬》的小說跨越了兩代人和異地戀情,但最主要的角色是綾子對於生活的迷惘與掙扎,尤其她和布達爾「偉大的三角戀情」佔了小說相當大的篇幅,描述他們感情進展的文字與他們身處的外在環境連結看起來比較低,導致我覺得有點可惜,可惜了原民文化和土地抗爭議題都成為背景資料,如果把這些元素抽換掉,似乎也不影響這本小說的調性和特色。在小說末尾,靈媒蘇麥伊娜的離去象徵上個世代的文化消逝,當初哈露蔻為愛人編織的彩色絲線再不復見於凌子身上,土地與人的連結變形扭轉,成為資本主義插手後的樣子。主角群們參與的抗爭在法院上取得了勝利,男男女女的感情找到了歸宿,結尾凌子在飛機上俯視這個餵養母親與她創作能量的東海岸土地,儘管她知道那裡會是個遠方,而不是世界的盡頭,但在我看來,她還是離開了,小說開頭提及的青年出走依舊是進行式,哈露蔻、古拉斯、凌子,他們將山海裝進心裡遊走他方,這讓蘇麥伊娜的離去有了另一層意義:靈媒的肉體死去,她的精神傳承(年輕人)四散各處。這讓小說的結局看似圓滿,隱憂卻沒有解除,土地還在在失去上面生活的人和文化,法院上的勝利會不會只是全面「開發」的延長賽?

總而言之,《邊界,那麼寬》的小說中充滿了東海岸人文細節,但風格並不強烈*,因為作者的原住民身分而對行文有預設心理的讀者大概會過於平淡,喜歡原民議題與土地抗爭議題的讀者也可能會不盡滿意,因為作者在描述主角的行為與對話時並不著重於小蝦米對抗資本鯨魚的戰爭,抗爭很重要但不是決定角色感情發展的全部,加上眾多角色,每個人都有自己過去的故事,導致小說的主題有些發散,這是我個人覺得有點可惜的地方。有興趣閱讀的人就參考一下囉!
--------
*不敢說自己讀過幾本涵蓋原住民文化與強調山林人文的小說,但在我閱讀過的範圍裡,這本圍繞在原住民角色們的小說並沒有那種有別於一般小說強烈的突出風格,而是流暢又帶點淡淡憂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