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說國語》語言的復興與危機

   要讓這個語言活下來,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有人開口講。(第一部,第四章,雙語國家)


作者:   James Griffiths
譯者:   王翎
出版: 臉譜

  如果是經歷過「掛狗牌」學校生活的長輩,在看到這本書的內容時,大概會覺得無比熟悉,因為,這些曾發生在台灣母語使用者身上的事情,早在150多年前的威爾斯,就已上演。

  而面臨這種困境的語言,當然不只有台灣母語和威爾斯語,在《請說國語》一書中,作者針對威爾斯、夏威夷、粵語這三種語言的興盛衰亡歷史做討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和民族自決、自我認知、文化傳承…..連結在一起,被殖民的族群,被壓制的不僅僅只是政治上的聲音,還得放棄自己祖先的故事和言語。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被英文取而代之,而堅持說粵語的民眾,則和港獨連結,一步一步的退讓自主權。語言是政治的,一直都是。

  除了這三種語言,作者另外安排了插曲,介紹不同處境的語言,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阿非利卡語,它是殖民者荷語與當地語言的混血兒,它曾是當地統治者的語言,是地主與權貴的語言,在民族自決的浪潮與現代英語的強勢之下,阿非利卡語逐漸退下舞台。這個語言身兼(前)殖民強勢語言及(現代)衰敗語言,處境相當微妙。

  雖然作者在《請說國語》中介紹了幾種不同的語言,從歷史、法律、政治、教育的角度去切入,內容囊括了許多資料,時間記載詳細,按著時間軸講述……但我個人在閱讀時卻沒辦法很快速地吸收——因為他敘述的方式讓人混亂,故事又講得不太好——你看得出來他努力過了,但顯然成效不佳。切入的角度和時代都是挑選過的,但閱讀起來就是比較難理解。以最一開頭的威爾斯語來說,看得出來他想從貶低威爾斯語的政策〈藍皮書〉開始講起,但當他選擇從制定〈藍皮書〉的委員切入的時候,卻沒有太多前提,如果你不是對這段歷史知悉的威爾斯人,會很難進入狀況,連帶影響這整個章節的閱讀體驗。在夏威夷語的章節也是一樣,看得出來他可能想以躺在病塌的國王來比喻夏威夷語的未來,但緊接著一長串的歷史、國王身材、政治、疫病的資訊把隱藏在故事背後的情緒給沖刷殆盡,儘管後頭兩三次提及寶希娃公主的決定影響了夏威夷的命運,卻無法引起我太多的共鳴。除此之外,每個章節的結尾也點突然,好像故事沒有說完,蠻可惜的。

  就我個人而言,這本書越靠近現代的章節,就越好閱讀一點,後頭講述語言復興的章節都蠻有意思的,如果你也是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看看,或者試讀部分內容再行決定購買,也許他的敘述方式很對你的味也不一定:P

語言的復興與危機

  撇除混亂的語言背景描述,《請說國語》在語言復興方面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觀點,尤其以作者熟悉的威爾斯語來說,人民的團結很重要,在國家層面取得制度上的支持更為重要——創造一個「沉浸式」的還對學習語言來說至為關鍵。

  威爾斯語自1960年代開始邁向復興之路,第一步便是重啟兒童的母語教學;第二步則是創造一個於公於私,都能使用威爾斯語的環境。這一步包括路上的道路標誌、商店招牌、公家機關的公文,電視、收音及媒體……

  現今講威爾斯語的人只要願意,就能沉浸在無論學校、工作場所、私人生活到流行文化全都使用威爾斯語的環境裡。(第一部,第四章,雙語國家)

  復興語言的第三步,則是一個開放的心胸,放開「完美的威爾斯語」執著,不是只有能完美發音的人才有資格講威爾斯語,有人講的語言才是活的語言。

  盡管威爾斯語的復興看起來很樂觀,朝著百萬人口的目標邁進,作者也同時點出了幾個危機。在政治上來說,威爾斯語的復興跟政治上的話語權有很大的關係,要不是威爾斯人的政治意向會影響大選結果,相關政策的制定也不會這麼順利。另外,威爾斯人的民族自決也造成統治政府的忌憚,愛爾蘭的獨立是前車之鑑。政治上的考量是許多弱勢語言復興之路的最大絆腳石,強烈的民族自覺會削弱統治政府的正當性,以統治者的角度來說,政權穩定凌駕在經濟、科技發展之上,一個同化且語言統一的族群當然是比較好處理的,中國就是一個例子。

  另外一個潛藏的危機就是雙語政策可能會導致國語以外的語言被邊緣化,因為政府很可能將重點擺在「國語」上,讓沒有國語的環境成為「雙語」,在當地語言的標誌、公文與教育裡加入國語,而不是在國語的環境中引入當地人的母語。

  而科技的進步讓強勢語言更加強勢。盡管軟體的進步可以減低語言教材的成本,但現代人可不會整天在手機上「學習語言」,創造完全的沉浸式環境在現代越來越困難——年輕一代可不會整天看電視、聽收音機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式微,而在數位環境裡塑造一個完整的母語沉浸體驗又非常困難,只要動動手指,你很快就會飛奔到那些使用強勢語言的網紅影片那裏去,甚至不用出國,只要在家裡,有一台可以上網的設備,英語、中文、西班牙語……這些流行影音洗腦式的影響所有人。

  如果瀕危語言無法過渡到數位環境,與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隔絕,隨著一般人的生活重心逐漸轉移到螢幕和各種數位裝置上,數位革命可能成為許多瀕危語言滅亡的致命一擊。(後記)

  對於數位環境下的語言變遷,我個人是比較悲觀的,也許是因為身處在科技業的緣故,最前線的知識發展都以英文的資訊最快、最充足,如果是想和全世界的人競爭的話,學好英文是必須的,而雙語教育的結果很可能就會導致其他語言被弱化……利益才是學習語言最好的老師,而不是理想,不管對統治的政府、還是為人父母的人來說,都是一樣的。

  從本書提供的幾點觀點來看,台灣的母語政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除非社會上有很強烈的共識,認為學習母語是「重要的」,將母語與國語並列,在政府文件、會議、新聞媒體、日常對話與網路世界裡創造母語的使用環境,讓現代詞彙能加入這些母語中,不然,母語使用者的凋零不會減緩*。

--------

*小時候去高雄跟出國差不多,路上的人居然都講台語,連媽媽罵小孩都用台語,讓年幼的我感到很「特別」(那不是阿罵的語言嗎?怎麼會有年輕人用?)。最近又去了一趟高雄,倒覺得和台北沒什麼差別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